生物医药净化工程设计需围绕 “无菌保障、污染防控、合规达标、稳定高效” 四大核心,严格遵循 GMP(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、GB 50457《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》及 ISO 14644 洁净室标准,覆盖空间布局、空气净化、围护结构等多维度,确保适配药品、生物制品(如疫苗、抗体、细胞治疗产品)的生产 / 研发需求。以下是详细设计要点:
一、空间布局设计:单向流线,杜绝交叉污染
空间布局是污染防控的基础,需按 “功能分区明确、人 / 物 / 气流单向流动” 原则设计,避免不同洁净等级区域的交叉污染。
- 功能分区与压差梯度
- 严格划分清洁区(如原料暂存、内包材处理)、半污染区(如中间产品检测、设备清洗)、污染区(如废弃物处理、污水消毒) ,通过缓冲间、气闸室过渡,形成 “清洁区→半污染区→污染区” 的单向压差梯度(相邻区域压差≥10Pa)。
- 无菌核心区(如注射剂灌装、细胞培养)需单独隔离,与周边区域压差≥15Pa;污染区(如生物安全柜排风区)维持负压(≤-10Pa),防止污染物扩散。
- 人 / 物流线设计
- 人员动线:需经 “一更(脱外衣)→二更(穿洁净服)→消毒(手消毒、风淋)” 三级更衣,从清洁区向污染区单向移动,禁止折返。
- 物料动线:通过双门互锁传递窗(带紫外线消毒,消毒时长≥30 分钟)传递,原料 / 内包材从清洁区进入,废弃物从污染区专用通道运出,避免与洁净物料交叉。
- 空间冗余与灵活性
- 核心生产区预留 10%-15% 空闲空间,便于后期设备升级(如新增生物反应器、冻干机);墙面预留可拆卸面板,方便管线检修。
- 采用模块化设计(如可移动洁净舱),适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,减少洁净区改造频率。
二、空气净化系统设计:精准控制洁净度与气流
空气净化系统是保障洁净度的核心,需实现 “高效过滤 + 稳定气流 + 精准循环”,确保微粒、微生物浓度达标。
1. 过滤体系设计
- 三级过滤配置:
- 初级过滤(G4 级):安装在新风入口,去除≥5μm 大颗粒(如灰尘、毛发),保护中效过滤器;
- 中效过滤(F8 级):位于空调机组内,拦截≥1μm 颗粒,预处理空气,延长高效过滤器寿命;
- 末端高效过滤:洁净区送风口安装HEPA H14 级过滤器(拦截≥0.3μm 颗粒,效率≥99.995%);无菌核心区(如灌装层流罩)需用ULPA U15 级过滤器(效率≥99.9995%),确保局部 ISO 5 级(百级)洁净度。
- 过滤器维护设计:每个 HEPA 过滤器配备压差监测端口,当压差超过初始值 20% 时提示更换;过滤器框架采用硅胶密封,避免漏风(PAO 扫描泄漏率≤0.01%)。
2. 气流组织设计
- 气流模式选择:
- 无菌核心区(如 ISO 5 级):采用 “顶部送风、底部回风” 的垂直层流,气流速度 0.3-0.5m/s,确保气流均匀覆盖操作面,快速带走污染物(如药液溅出产生的微粒);
- 非核心区(如 ISO 7/8 级):采用 “侧送侧回” 的乱流,通过足够风量(换气次数:ISO 7 级≥25 次 /h,ISO 8 级≥15 次 /h)维持洁净度,避免涡流死角。
- 排风系统设计: 生物安全柜、负压称量室需单独设置排风系统,排风口高于屋面 2m 以上,且远离新风入口(水平距离≥5m);排风需经 HEPA 过滤后排放,防止微生物外泄(如病毒载体、有害气溶胶)。
3. 温湿度与压差控制
- 温湿度:通过组合式空调机组(带加热、制冷、加湿、除湿模块),将洁净区温度控制在 20-24℃(波动≤±1℃),相对湿度 45-65%(波动≤±5%);无菌生产区(如冻干车间)需更精准(温度 22±2℃,湿度 50±5%),避免影响产品稳定性(如粉末吸潮、液体分层)。
- 压差控制:采用 “变频风机 + 压差传感器” 联动,当区域压差偏离设定值时,自动调节风机转速;缓冲间、气闸室设置电子压差表,实时显示内外压差,便于人员监控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