介绍一下洁净厂房净化的设计原则
洁净厂房净化设计的核心原则是预防为主、系统协同、符合标准,通过全流程规划避免污染,确保洁净区持续稳定达标。
一、污染控制优先原则
所有设计环节均以减少、阻断污染为首要目标,从源头降低风险。
- 分区隔离:按洁净级别(如 ISO 5、ISO 8)划分独立区域,高洁净区与低洁净区、非洁净区明确分隔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单向流程:人员、物料、设备的动线设计为单向流动,例如人员需经更衣、洗手、消毒进入洁净区,物料需经传递窗消毒后进入,禁止往返流动。
- 压差控制:高洁净区保持正压(防止外部污染渗入),产尘、产菌区域(如废弃物处理间)保持负压(防止内部污染扩散),相邻区域压差不低于 5Pa。
二、系统匹配性原则
净化系统与生产 / 实验需求精准匹配,避免过度设计或能力不足。
- 气流组织适配:高洁净区(如 ISO 5)采用单向流(层流)设计,通过均匀气流形成 “洁净屏障”;低洁净区(如 ISO 8)采用乱流设计,通过空气稀释降低微粒浓度。
- 设备选型匹配:根据洁净级别选择对应精度的过滤器(如 HEPA 用于 ISO 5,中效过滤器用于 ISO 8),同时选用不产尘、易清洁的生产 / 实验设备,减少内部污染源。
- 参数调控匹配:根据行业需求设定温湿度范围,例如电子行业需控制湿度在 30%-50%(防静电),医药行业需控制温度在 18-24℃(保障药品稳定性)。
三、合规性与可追溯原则
设计需符合行业法规和标准,同时具备可监控、可追溯的能力。
- 符合标准要求:严格遵循国际(如 ISO 14644)、国内(如 GB 50457《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》)及行业专属标准(如医药 GMP、电子行业 SEMI 标准)。
- 可监控设计:在关键区域设置粒子计数器、温湿度传感器、压差表等监控设备,实时采集数据,确保异常情况可及时发现并处理。
- 可维护设计:预留过滤器更换、设备检修的空间和通道,例如高效过滤器(HEPA)设置在便于拆卸的位置,降低后期维护对洁净区的影响。
四、经济性与灵活性原则
在满足洁净要求的前提下,兼顾成本控制和未来拓展需求。
- 成本优化:避免盲目追求高洁净级别,根据实际生产需求选择最低必要级别;同时优化气流路径、减少洁净区面积,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。
- 灵活拓展:洁净区布局预留一定的扩展空间,净化系统设计具备模块化升级能力,例如预留过滤器安装位置、可调整的温湿度控制区间,适应未来产能或工艺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