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菌实验室的设计需以 “控制污染” 为核心,遵循以下原则:
- 单向流原则:通过合理的气流组织,确保洁净区气流从高洁净度区域向低洁净度区域单向流动,避免交叉污染。
- 压力梯度原则:不同功能区设置不同气压,洁净区气压高于非洁净区,核心无菌区气压最高(如相对室外正压 10-15Pa),污染风险区(如阳性菌室)需保持负压,防止污染物扩散。
- 人流物流分离原则:人员和物料进出通道严格分开,避免交叉污染。人员需经多级更衣缓冲,物料需经传递窗或专用物流通道消毒后进入。
- 可清洁性原则:所有表面(墙面、地面、吊顶、设备)需平整、无缝、耐消毒,避免死角,便于日常清洁和灭菌。
- 安全性原则:针对生物安全等级较高的实验室(如 P2、P3 级),需设计负压隔离、高效过滤排风(HEPA/ULPA)、消毒灭菌系统等,防止生物危害扩散。
根据实验流程和洁净度等级,合理划分功能区域,典型布局包括:
- 人员通道:一更(换鞋、脱外衣)→ 二更(穿洁净服、洗手消毒)→ 缓冲间(风淋 / 气闸)→ 洁净区,确保人员逐步进入高洁净环境。
- 物料通道:物料入口→ 灭菌室(如高压灭菌器)→ 传递窗(紫外 / 臭氧消毒)→ 洁净区,避免物料携带污染物。
- 核心功能区:
- 无菌操作室(洁净度等级多为百级或万级,静态标准):用于无菌实验、细胞培养等,需设置超净工作台或生物安全柜。
- 阳性对照室(负压):用于致病菌实验,需独立排风,防止交叉污染。
- 培养室、准备室等:洁净度等级略低(万级或十万级),支持核心区实验辅助工作。
- 辅助区:设备间(放置空调机组、风机等)、废水处理间、废弃物暂存区等,与洁净区物理隔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