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,1991年开始参演话剧《李白》,这一演,就演了30年,一共237场。
那个李白,是“一生好入名山游”的驴友,是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”的剑客,是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”的高士,是低眉回首,床前吟月的游子。
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走进《李白传》这本书,一起去感受诗仙李白豪放又潇洒的一生吧。
盛唐诗人里,李白是最爱跑的,也是活得最自由,最浪漫的。
3岁时,听见家人讲神仙的故事,他就说月亮是神仙的镜子,那颗充满想象力的脑袋里,已经能看见“神仙”在照镜子了。
青莲乡风景优美,山清水秀,远远望去,山被淡淡的白雾笼罩着,水天一色,岸边翠竹丛生,野花遍地。
可是读完《诗》、《书》之后,他对科考就不感兴趣了,也不肯在儒家经典上下功夫了。
他讨厌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,也讨厌科考那种束缚人性的东西,不管别人怎样对科举趋之若鹜,李白都对科举不屑一顾。
越长大,他的想象力,也一发不可收拾地成长着,读了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,他就能看见那子虚乌有的云梦泽的景色。
读了《楚辞》和《庄子》,他就经常看见山中出现神仙,看见列子翱翔天地,看见北冥的鲲鹏自由自在。
到了十五岁,得到了祖传的宝剑,又开始练剑,想当侠客,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
宝剑有了,白马有了,少年李白,就带着长剑,骑着白马,四处游玩,进大山,寻仙人。
周围的美景,入了李白的眼,大自然的灵气,洗净了李白的心。
少年的自由,就像一阵风,无所谓功名富贵,干干净净,自自然然。
开元六年,在春花烂漫之中,十八岁的李白,被一个叫东严子的道士吸引了,此人就是赵蕤。
赵蕤学贯古今,却不事功名,入山做了道士,养了一大群鸟,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。
李白是不羁的少年,这让赵蕤十分赏识,就收了李白做弟子,悉心教导,而李白,跟着老师驯养鸟兽,闲时击剑为戏,闷时饮酒开怀,赵蕤博古通今,各种奇人异事,信口就来。
在赵蕤的教导下,李白学识大进,也渐渐有了一些雄心壮志。
于是便决定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结识各路人物,希望能得到贵人举荐。
开元八年(720)年,李白前往成都,得知苏颋在驿站休息,便准备干一件大事。
他打听了苏颋出行的时间,准备拦车献诗,其实就是跑到人家面前说,快看,我很有才,快举荐我去建功立业。
李白在驿站拦下苏颋,献上自己新作的诗赋,可苏颋一看,对李白说:“你很有才气,可惜文采可观,而风骨未成。”
他想入仕做官,建功立业,千百个赞许也不如一封举荐信。
李白苦读,没有在家里,而是去了山里,每天清晨,他练剑,练剑之后,就开始苦读,直到深夜。
他大多数时候都在读书,很少出来,但只要一出来,就翻山越岭,寻幽探胜,听说山顶有神仙,他还攀上绝顶,访道求仙。
在乡亲们眼里,李家这个儿子,是个怪人,年过二十不娶妻,也不去考功名,反而住进山里,一年不下几次山,三年就进了两次城,数月才回一趟家。
李白相信,只要自己真有才学,再加上不断游历,总会遇见慧眼识珠的人。
辞别青莲,李白带着童子,牵着骏马,配着宝剑,走呀走,走着走着,他回头看着已生活多年的山,嘴里吟道:
然后揣着雄心,带着壮志,在春色烂漫之中,缓缓而行,本来是想去求功名,可是刚入名山峨眉,就遇见一高僧,李白又被吸引了,在山里一住就是数月。
但这数月并非毫无所得,他读了陈子昂的诗文,大为赞赏,觉得大丈夫写诗作文,该当如此。
峨眉山月半轮秋,影入平羌江水流。夜发清溪向三峡,思君不见下渝州。
李白是渴望取得功名的,可是一走在路上,大自然的无数美景,就深深吸引了他,让他将功名放在了一边,而游心自然,悠然自得。
他就这样慢慢的走,慢慢的游,到了江陵,又四处游览,听到有人说,有道家大师路经此地,李白又要去拜访。
他喜欢这样的生活,可是又放不下出仕的心,更放不下名山大川,放不下寻仙访道。
他一路游玩,一路看,登了岳阳楼,游了洞庭湖,爬了黄鹤楼,也看了赤壁。
在黄鹤楼上,他诗兴大发,可是见了诗人崔颢的“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”甘拜下风,干脆搁笔不写。
他登了庐山,写了《望庐山瀑布》,下山后,畅游长江,直到开元十三年秋末,才姗姗来到金陵。
李白就是这么真,他想要建功立业,取得世俗的成功,可是世俗的这些,又不能占领他的心,所以他能那样悠闲地寻访盛景名山。
要知道,一颗被世俗名利充满了的心灵,即便是最美好的风景摆在面前,也不如地上的几个铜板吸引他。
金陵,那么美,那么多名胜,他迫不及待,想立即坐在秦淮河的画舫中,听吴侬软语,但他决定先做大事,拿着精心准备好的诗文,去拜访金陵名流,拜访达官贵人。
该拜访的都拜访完了,他就开始玩,每一个网红景点,李白都去打卡游玩,不到半年,李白的才名便在金陵传开了。
金陵的游侠中,都知道一个叫李白的人,路见不平,拔刀相助。
在扬州,他遇见了性格温婉,贤良淑德的许姑娘,并与之成婚,带着夫人找了一个清静的地方,隐居读书。
可是一停下来,出仕之念就又起来了,于是他启程前往长安。
初到长安,李白感觉,长安真美,天空好像特别高,太阳好像特别亮,道路也特别宽敞,街巷上各种小商小贩,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着,到处看呀看,游啊游。
他想看西域歌舞,也想看公孙大娘的剑舞,他还想去瞻仰吴道子等名家的壁画。
但他还看到,那个英明的玄宗皇帝,竟然耽于玩乐,一个善于斗鸡的小子竟然官运亨通,民间竟然还流传着“生儿不用识文字,斗鸡走马胜读书”的说法,皇帝竟荒淫至此,李白有些心惊。
但他还是想做官,而且一心以为,人在长安,登朝入仕,指日可待。
可是他等呀等,总也没等到机会,他想方设法住进玉真公主的别馆,想在玉真公主面前献宝,可是除了蟋蟀,竟没一个人搭理他。
李白愁着脸,满肚子牢骚:“大道如青天,我独不得出。”
愁苦难耐,李白干脆在城里斗鸡走马,身穿明珠袍,和斗鸡小儿们攀谈,自以为潇洒,却在无意中得罪了城里恶少,陷入棍棒拳头的重重包围之中。
长安路宽,李白却寸步难行,不得不捧着自己失意的心,离开长安。
每次失意了,李白总要出去看一看,游一游名山,看一看盛景,那颗失落的心便又活了起来。
只要一回到自然里,他那天真奇趣的内心,就充满活力。
回到田园里,他读书,耕地,自由自在,可是一想到自己做了父亲,却还是一事无成,李白也有些焦虑。
他又开始谋求出仕之路了,然而,依旧毫无用处,他找不到那条青云之道,愁苦之际,他又开始旅游打卡。
游着游着,李白就三十五岁了,一照镜子,竟发现几根白发,可功业仍旧无处可寻,这些年四处游览,全靠他人赠予,实在惭愧。
李白的漫游,持续了几年,大半个中国,都让他走遍了。
开元二十九年,玄宗邀天下才子前往长安,共贺盛世,李白也再次前往长安,谋求久久未得的功业,这一次,李白终于遇见贵人了,那人就是贺知章。
贺知章知道李白的才名,又读了李白的诗,惊为天人,直接将李白推荐给了皇帝。
布衣李太白,得到皇帝赏识,住进了翰林院,天下皆惊,李白以为,自己的志向终于有机会实现了。
然而,现实比李白想象的更加残酷,玄宗召见李白,既不咨询国政,也不讲民生,就是让李白跟着游山玩水,写些取悦皇帝和妃子的诗文。
一开始,李白总是抱着希望,觉得玄宗总有一天会问自己国事的,他时刻准备着,又成了一群人里最奇葩的人,因为其他人都知道玄宗不管这些,也无心朝政。
尽管有吃有穿,又得皇帝赏识,按理说风风光光,可是李白却不这样觉得,他感到厌烦起来,这不是他想要的。
入翰林院以来,李白所做的事,不是伺候皇帝泡温泉,就是伺候贵妃赏花,要么就是为梨园填词。
而李白人生最高光的时刻,也就是这一段时间,那是贵妃磨墨,力士脱靴,好不风光,但他也因此得罪了人。
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,李白不开心,经常喝得醉醺醺的,借酒浇愁。
此时,诗人贺知章已经告老还乡了,李白也想离开了,他向皇帝请辞。
那个高高在上的皇帝,给了他一些银子,就让他离开了。
李白拿着钱,一身隐士打扮,离开了京城,途径洛阳时,他遇见了杜甫。
十几年前,李白在齐鲁大地漫游的时候,杜甫正在江南游玩。
大唐这两个最重要的诗人,总是阴差阳错的擦肩而过,直到李白离开长安,两人才在洛阳相见。
杜甫虽然已经小有才名,但是在已经经历过人生高光时刻的李白面前,还是一个小迷弟。
两人彻夜长谈,都是失意的人,杜甫在人生低谷,李白虽然是“赐金还山”,看似风风光光,可是个中曲折,又有几人理解。
接下来一段时间,杜甫成了李白身边的一个小迷弟,跟着李白一起玩,他还和李白约定,一起去梁州采折传说中的仙草——瑶草。
游了许久,杜甫渐渐感到不对,这不是他的梦想,这样的生活,虽然很爽,但对他来说,总不太对,因为他还想为人民做点事,为国家做点事。
他用所剩无几的银子,给自己建了一个炼丹房,还亲自进山寻找炼丹药材。
开炉炼丹时,他昼夜守在炉边,看着五颜六色的火焰,做着白日飞升的美梦。
746年秋,李白的病终于好利索了,他决定再度出游,去寻访名山。
一接受大自然的洗涤,李白心里的世俗之情似乎就被洗干净了,他也想通了,做人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”。
离开京城没几年,大唐的政治却越发腐败,人民流离失所,生活水深火热。
李白也写了些反应民生的诗,但除此之外,他又能做什么呢?眼看安禄山虎视眈眈,李白建功立业的雄心又燃起来了,他想为朝廷出谋划策,却没有门路,皇帝宠信的人,又都是小人。
夫人劝李白归隐山林,隐居修道,可李白却打算干一件大事,他要前往长安,向朝廷献策。
于是,太白第三次前往长安,企图挽大厦于将倾,可他一介书生,救国无门,只能徒叹奈何。
第三次逃离长安,李白又过了一段时间舒服日子,他登山临水,寻幽访胜,闭门读《庄子》。
人们看他悠闲,他自己也觉得舒服,无聊了,就出去到处玩。
“历史就两个时代,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,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。”
755年,安禄山造反了,天下大乱,李白险之又险的逃到江南,恰好遇到拥兵于此的永王,李白决定走一步险棋——投靠永王。
却没想到陷入了皇家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,永王被乱箭射死,李白成了反贼,锒铛入狱。
关了将近一年,李白的腰也佝偻了一些,还是在一位朋友的帮助下,走出监狱,但也难逃流放。
才名在外的李白,虽然是流放,但走到哪儿,都有慕名而来的人,他的流放,就成了一边走一边玩,也就没有那么苦。
更幸运的是,他走了一半,朝廷大赦天下,李白自由了,连心情都好了起来,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。
他也看开了,打消了入仕的年头,索性就做一个闲人,走走看看,直到生命的尽头。
有人说他是病死床上,有人说他是喝酒醉死的,还有人说他是喝醉了,为了捞河里的月亮,溺水而死。
他的诗,成了一个传奇,世人可学杜甫,却学不到李白,李白的飘逸浪漫,是骨子里渗出来的,不是可以学到的。
李白这一生,像一阵风一样,自由,没有什么能阻碍他。
从十五岁开始,他就在路上了,足迹遍布了大半个中国,他游过新疆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北、湖南、江西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贵州、北京、重庆等18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总共到过206个州县,登过80多座名山,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。
仔细看你还会发现,他这一生,大部分时间都流连于富饶之地,过着悠哉悠哉的生活。
他渴望入仕取功名,却从不被功名束缚,他想求功名时,自自然然入世而去,厌了功名时,又潇潇洒洒离开,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怀抱,将自己的内心洗涤得干干净净的。
过了一段时间,雄心壮志又起来了,他也不压抑,就坦坦荡荡去追求。
诚然,他一生没有做过高官,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,但他进入山林的时候,他的开心和快乐,都是真正的开怀,就像他那些诗一样,出尘脱俗。
他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,身体和灵魂,总要有一个在路上。
人只能活一次,每个人都想将这一生安排得更好,可是我们和谁比呢?
每个人都是不同的,自身的条件和秉性也不同,用同样的标准要求两个人,本身就很荒谬。
所以,这一生过得好不好,唯一的标准就是你自己有没有活得很舒服,有没有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满意。
我们去看他人的人生,也只能将他人的人生当成一个镜子,照见我们自己的生活,让我们看见自己的行路有没有偏离自己的本心,然后从中找到一点干净的东西,去洗干净我们心灵里肮脏的东西。